郑州夜市摊贩被收香烟事件:官方通报是否公正透明?
近年来,夜市经济作为城市烟火气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管理日益精细化,摊贩与执法部门之间的矛盾也频频成为舆论焦点。近日郑州某夜市摊贩被收缴香烟事件持续发酵,一段执法视频在网络热传后引发轩然大波,官方通报能否经得起公众审视?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的基层执法困境更值得深思。
执法视频引爆网络后的舆论撕裂
事件起源于网友上传的一段1分37秒现场视频,画面中身着制服的执法人员将摊贩整条香烟装入公文包,面对拍摄镜头时突然抢夺手机。这段充满冲突性的影像在抖音平台获得超200万播放量,评论区迅速形成"暴力执法"与"依法收缴"两个对立阵营。有网友晒出去年同地区类似事件报道,质疑这是否已成为某种"创收手段";而部分法律从业者则指出,根据《郑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占道经营物品的确可暂扣。
通报细节中的关键信息缺失
当地综合执法局次日发布的通报确认存在暂扣行为,但未回应公众最关切的三项质疑:执法记录仪完整视频未公开、被扣香烟具体数量金额模糊、涉事摊贩经营许可状态不明。更引发争议的是,通报中"劝导无效后依法处置"的表述,与视频中直接取走物品的画面存在明显出入。这种选择性信息披露方式,反而加剧了公众对执法规范性的疑虑。
基层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边界
多位行政管理专家指出,此类事件本质是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缺乏明确标准。同样是占道经营,不同执法人员可能作出警告、罚款、暂扣等不同处理。郑州某区城管局内部人员透露,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以扣代管"现象,部分易变现物品如香烟、水果等更易成为暂扣对象。这种执法弹性既可能滋生权力寻租空间,也容易引发群众对公平性的质疑。
摊贩群体的生存权与城市治理博弈
被收缴香烟的摊主王师傅向媒体表示,夜市摊位是他全家唯一收入来源,每月需缴纳2000元"管理费"却从无收据。这种灰色生存状态在二三线城市夜市普遍存在,反映出城市治理中的深层矛盾:既要维持市容秩序,又要保障民生就业。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2022年调研显示,76%的流动摊贩更希望获得固定经营点位而非简单驱离,但城市规划中鲜有为这部分群体预留空间。
公共事件处置的透明度困局
该事件发酵过程中,当地采取的传统舆情应对方式显得力不从心。在短视频时代,官方通报若不能主动释疑,就会被海量用户生成内容解构。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专家建议,类似事件应建立"三段式"回应机制:第一时间公布执法依据,24小时内展示完整证据链,72小时启动第三方评议。这种全程留痕的做法,既能约束执法行为,也可重建公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