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夜市摊贩被收香烟事件后续:官方将如何处理涉事人员?
夜市经济作为城市烟火气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各地蓬勃发展。然而,随着摊贩数量激增,管理难题也随之而来。近日郑州夜市发生的"香烟抵摊位费"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管理人员收取整条香烟的行为被拍下后迅速发酵,暴露出基层执法规范化、透明化等深层次问题。这一事件不仅关系到个体摊贩的权益保障,更折射出城市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平衡"放管服"改革与规范执法的现实困境。
事件还原:监控视频引爆舆论场
完整监控画面显示,5月12日晚间,郑州某夜市管理人员以"卫生管理费"名义向摊主收取某品牌整条香烟。涉事摊主拍摄的视频中,可以清晰看到工作人员将香烟装入私家车后备箱的过程。该视频在抖音平台获得超200万播放量后,当地纪委监委迅速介入调查。值得注意的是,涉事夜市属于村集体自发形成的非正规市场,这种"灰色地带"正是监管盲区的高发区域。
执法权限溯源:收费依据成争议焦点
经记者调查,涉事管理人员所属的街道办确实具有市场管理职能,但《郑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收费必须出具财政票据。事件中既无正规票据,又以实物抵充费用的做法明显违规。法律专家指出,即便是村集体土地上的临时市场,收费行为也应当遵守《价格法》相关规定,任何形式的"实物抵费"都涉嫌变相索贿。
涉事人员处理进度:纪委监委启动"双查"
金水区纪委监委6月1日发布通报,已对3名直接责任人员采取停职检查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不仅针对视频中的收费行为,还延伸审查了近两年的收费台账。知情人透露,涉事片区存在"香烟折价抵费"的潜规则,每条香烟按市场价70%折算为管理费。这种变相创收方式暴露出基层财政管理制度执行存在漏洞。
制度补漏:全市启动收费专项整治
事件发酵后,郑州市城管局紧急出台《临时市场管理十条规范》,重点整治三类问题:收费不出具票据、超标准收费、变相收取实物。值得关注的是新规中"双公示"制度——收费项目与标准不仅要在市场公示,还需同步在街道公众号发布。目前全市136个临时市场已安装"扫码评价"系统,摊主可通过二维码对收费行为进行实时监督。
基层治理现代化:技术赋能监管转型
在郑州最新推行的"智慧市监"平台上,记者看到每个临时市场都有专属电子档案,包含摊位数量、收费标准、投诉记录等数据。平台通过AI算法自动比对收费数据异常,今年试运行期间已预警17起违规收费线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家认为,这类数字化监管手段既能降低执法随意性,又能为"地摊经济"创造更公平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