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通报郑州夜市摊贩被收香烟事件:涉事人员已停职调查

7435png

近年来,夜市经济作为城市烟火气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部分地区的夜市管理乱象却频频引发争议。从"天价摊位费"到"选择性执法",再到最近引发热议的"香烟抵摊位费"事件,折射出基层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紧迫性。就在7月15日,郑州官方通报"夜市管理人员收受摊贩香烟"事件调查进展,涉事人员已被停职,这一处理结果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基层小微权力监督的热议。

香烟抵账暴露基层管理灰色地带

网传视频显示,郑州某夜市管理人员以"检查卫生"为由,向摊贩收取整条香烟。这种变相索贿行为,暴露出个别地区市场管理中存在权力寻租空间。据当地摊贩反映,类似"以物代费"现象并非个例,从水果、海鲜到日常用品都曾成为"抵账物资"。这种非正规的"潜规则",既加重了经营者负担,更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执法记录仪为何没能守住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中涉事人员均佩戴执法记录仪,却未能阻止违规行为发生。这反映出两个深层问题:一是执法设备形同虚设,存在选择性使用现象;二是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日常巡查流于形式。在多地推进"阳光执法"的背景下,该事件警示我们:技术手段必须配合同步的制度约束,才能真正规范执法行为。

停职调查后的制度补漏更为关键

官方通报中"停职调查"的快速反应值得肯定,但公众更期待看到长效机制。类似事件往往陷入"曝光-查处-平息-复发"的怪圈,根源在于缺乏系统性的防范措施。专家建议,应当建立摊位费收费标准公示制度、推行电子化缴费系统、设立第三方监督渠道,通过制度设计压缩权力任性空间。

夜市经济需要怎样的管理温度

事件背后折射出城市治理的深层命题:如何在规范管理中保留市井烟火气。成都"三色管理"、杭州"摊贩积分制"等创新实践表明,科学化与人性化可以并行不悖。真正良性的夜市生态,需要管理者转变思维,从"严管重罚"转向"服务引导",在保障市容秩序的同时,守护好这份最具生命力的城市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