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健康证办理乱象:花钱就能买?记者暗访揭开黑幕
近年来,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等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健康证要求日益严格,这本应是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屏障。然而,央视记者的暗访调查却揭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在某些地区,健康证竟成了"花钱就能买"的商品。这一黑幕的曝光,不仅让公众对相关行业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更引发了人们对公共卫生安全的深度担忧。当本该严肃规范的体检证明沦为明码标价的交易,我们不禁要问:还有多少"带病上岗"的从业者潜伏在餐饮、医疗、家政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
黑中介公然叫卖:无需体检当天拿证
记者暗访发现,在一些城市的劳务市场周边,活跃着大量声称"包过健康证"的黑中介。这些中介公然在社交平台发布广告,承诺"无需体检、当天出证",收费标准从200元到500元不等。更有甚者,某些中介与体检机构内部人员勾结,通过PS体检报告、冒名顶替等手段制作假证。一位中介直言:"现在做餐饮的十个人里,起码三个证是买的。"这种猖獗的造假行为,使得健康证制度形同虚设。
涉事体检机构配合造假:走过场式检查
调查发现,部分民营体检机构成为造假链条的关键环节。这些机构表面上按照流程进行抽血、胸透等检查,实则完全流于形式。有体检机构工作人员向暗访记者透露:"交钱就能拿到合格报告,连抽血都可以用别人的样本代替。"更令人震惊的是,某些机构还提供"VIP套餐",支付额外费用即可跳过所有检查环节。这种明目张胆的违规操作,暴露出监管体系存在严重漏洞。
假证泛滥埋下安全隐患:带病从业成常态
健康证造假的直接后果,就是让传染病患者得以进入食品加工、幼教护理等敏感行业。某地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在查处的假证案例中,约15%的持证者实际患有乙肝、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一位餐饮店老板坦言:"旺季时根本等不及正规体检,买证是行业潜规则。"这种视公共卫生安全为儿戏的做法,无异于在民众身边埋下"定时炸弹"。
监管缺位催生灰色产业链:违法成本过低
业内人士指出,健康证造假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违法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目前对买卖假证的处罚多以罚款为主,最高不过数千元,而中介单笔交易利润就可达百元。同时,多头监管导致责任推诿——卫健部门管体检机构,市场监管部门查用工单位,公安机关打击黑中介,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监管模式,给了灰色产业链生存空间。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地区甚至存在"以罚代管"现象,变相纵容违法行为。
央视此次曝光犹如一记警钟,敲响了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制度漏洞。当健康证明变成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不仅让监管制度沦为笑谈,更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置于危险境地。要根治这一乱象,既需要建立全国联网的电子健康证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动态监管,更要完善法律法规,对造假行为实施"行业禁入"等严厉惩戒措施。只有让制度真正长出牙齿,才能守护好公共卫生安全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