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万字》张靓颖与制作人合作过程曝光,原来是这样诞生的
在音乐行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一首爆款歌曲的诞生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数据显示,2023年华语乐坛新歌发布量突破百万首,但真正能杀出重围的歌曲不足0.3%。在这样的背景下,张靓颖新歌《九万字》的创作过程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这首融合了电子元素与中国风的歌曲,是如何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的?
金牌制作人深夜来电触发灵感火花
据内部人士透露,《九万字》的创作契机源于制作人凌晨三点的一通电话。当时张靓颖正在筹备新专辑,制作人听到demo中一段古筝采样后突发奇想,提议将电子音色与传统民乐进行碰撞。两人在电话里即兴哼唱旋律,仅用半小时就确定了歌曲的主hook,这种打破常规的创作方式成为作品脱颖而出的关键。
录音棚里的"较真"成就完美声线
歌曲录制过程中,张靓颖对细节的苛刻要求让工作人员印象深刻。为呈现歌词中"九万字写不尽相思"的层次感,她连续录制了27个不同情绪版本的副歌,最终选择用气声、混声、真声三种唱法交替呈现。制作人透露,仅"字"这个字的尾音处理就反复调整了15次,这种专业态度让歌曲的情感表达达到了极致。
AI技术辅助下的编曲革新
在编曲阶段,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AI音频分析技术。通过算法对3000首爆款歌曲进行解构,智能匹配出最适合《九万字》的和弦进行方式。但制作人强调,技术只是工具,所有AI生成的方案都经过人工筛选和二次创作,最终呈现的电子音色与中国风的融合,既有数据支撑又保留人文温度。
歌词修改稿铺满整张会议桌
作词人透露,为精准表达"数字时代下的古典爱情"这一主题,歌词前后修改了49稿。最疯狂的一周里,团队每天工作18小时,废弃的稿纸铺满了10人会议桌。最终定稿的歌词巧妙运用了"九万字"这个意象,既呼应了现代人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又暗合传统文化中"鸿雁传书"的浪漫。
混音师用物理建模还原唐代乐器
在后期制作中,为呈现最纯正的中国风韵味,混音师专门研究了敦煌壁画中的乐器形制。通过物理建模技术,在数字音频工作站中1:1还原了唐代阮咸的共鸣特性,这使得歌曲中的民乐元素既有历史厚重感,又能完美融入电子音乐的律动框架。这种古今对话的音色设计,成为歌曲最具辨识度的记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