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女儿小咘芽商标被抢注 律师解读姓名权与商标权冲突
近年来,明星姓名及亲属名字被抢注商标的事件频频登上热搜。从杨幂、易烊千玺到近期张杰女儿"小咘芽"商标被多方抢注,这类事件不仅折射出商标抢注乱象,更引发公众对姓名权保护的广泛讨论。在流量经济时代,名人相关名称自带商业价值,成为投机者眼中的"香饽饽",这种将他人人格标识据为己有的行为,究竟触碰了哪些法律红线?
商标抢注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天眼查数据显示,自张杰谢娜公布女儿小名后,不到48小时内就有7家不同主体申请注册"小咘芽"商标,涉及服装、玩具、食品等多个类别。这种"抢注-囤积-倒卖"的模式已形成完整产业链:职业注标人通过监测明星动态第一时间提交申请,待商标核准后高价转让给明星团队或相关企业。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个热门名称的商标转手溢价可达数十倍,而明星若要维权往往需要付出更高成本。
姓名权与商标权的法律边界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法官指出,根据《商标法》第32条,申请商标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姓名权作为人格权的一部分,未经许可将他人姓名注册为商标可能构成侵权。但现实中存在两个难点:一是未成年人姓名尚未形成稳定的商业联系,二是抢注者常采用谐音、变体等打擦边球方式。上海某律所合伙人表示:"当姓名具有较高知名度时,即使未注册也能主张'在先姓名权',但需要举证该名称已与特定主体建立唯一对应关系。"
明星家庭的维权困境与破局
张杰方目前尚未就商标抢注事件公开回应,但类似案例显示明星维权通常面临三大障碍:商标审查周期长(通常需9-12个月)、异议程序复杂、恶意注册认定标准严苛。2022年某童星姓名被抢注案中,尽管最终维权成功,但耗时27个月。值得注意的是,新修订的《商标法》已明确将"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恶意注册"列为驳回情形,部分明星开始采取"防御性注册"策略,如邓超孙俪夫妇就为子女名字全类别注册商标。
这场关于姓名商业价值的争夺战,既考验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反应速度,也提醒公众人物需要提高品牌保护意识。随着民法典对人格权保护的强化,未来或将出现更多司法案例来厘清姓名权与商标权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