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周年:叶志平校长的牺牲与教育者的责任
15年过去,汶川地震的伤痛依然刻骨铭心。在这场灾难中,无数教育工作者用生命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其中叶志平校长的故事尤为感人。如今,校园安全问题依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校舍抗震标准、应急演练制度、教师责任意识等问题频频引发热议。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叶志平校长留下的精神遗产,思考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担当。
叶志平校长的"固执"与远见
在汶川地震中,叶志平校长所在的桑枣中学创造了2300多名师生无一人伤亡的奇迹。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叶校长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他不顾他人非议,多次加固校舍;顶着压力,坚持每月组织疏散演练;甚至自掏腰包修缮存在隐患的楼梯。这种"固执"背后,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责任的坚守。在当下,仍有不少学校存在重教学轻安全的倾向,叶校长的故事提醒我们: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山。
从应急演练到生命教育
叶志平校长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硬件设施的完善,更在于将安全意识融入日常教育。他组织的疏散演练精确到秒,每个班级都有固定路线,每位老师都有明确分工。这种常态化安全教育,在关键时刻挽救了无数生命。反观现在,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开展了安全演练,但往往流于形式。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安全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如何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像叶校长那样,把安全当作一门必修课。
新时代教育者的责任传承
15年过去,校园安全面临新的挑战。除了自然灾害,网络安全、心理健康等问题日益突出。教育者的责任范畴在不断拓展,但核心从未改变——守护学生健康成长。叶志平校长的精神启示我们:教育者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为学生的生命保驾护航。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完善制度,需要学校管理者落实责任,更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保持警惕和担当。
汶川地震的惨痛教训不应被遗忘,叶志平校长的精神更应被传承。在纪念逝者的同时,我们更要思考如何用实际行动守护现在的校园安全。每一次认真的安全演练,每一处隐患的及时排除,都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也是对叶志平校长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