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回应救护车在西藏拉警报旅游事件:已介入调查
近年来,随着医疗急救体系的不断完善,救护车作为"生命通道"的象征深入人心。然而,当救护车的警报声不再是为了抢救生命,而是沦为某些人"特权游玩"的工具时,这种滥用公共资源的行为无疑刺痛了公众的神经。近日,一段"救护车在西藏拉警报旅游"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救护车警报长鸣却未见紧急救治场景,反而疑似在进行旅游活动。这一事件迅速登上热搜,卫健委紧急回应称已介入调查,再次将公共资源滥用问题推向舆论风口。
救护车特权滥用背后的监管漏洞
此次事件暴露出急救车辆管理存在明显漏洞。救护车作为特种车辆,享有道路优先通行权,这本是为了保障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对救护车的使用监管不到位,存在"公车私用"现象。有业内人士透露,个别单位将救护车作为"特权车"使用,甚至出现用救护车接送领导、运输私人物品等违规行为。这种滥用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严重损害了医疗急救系统的公信力。
公众信任危机与急救资源挤占
救护车违规使用直接导致公众信任危机。当民众看到救护车警报响起却无急救行为时,很容易产生"狼来了"效应,未来真正需要急救时可能得不到及时让行。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挤占了宝贵的急救资源。据统计,我国每10万人口救护车配置数量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资源本就紧张的情况下,违规使用无异于剥夺了他人的救命机会。西藏作为高原地区,医疗资源更为稀缺,救护车的滥用影响尤为恶劣。
完善制度与技术监管的双重路径
要杜绝此类事件,需要制度与技术双管齐下。一方面,应建立健全救护车使用审批和报备制度,明确使用范围和纪律红线,对违规行为严惩不贷。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如安装GPS定位和行车记录仪,实现救护车运行全程可追溯。部分地区已试点"智慧急救"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救护车管理,这些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同时,建立公众监督举报机制,让特权行为无处遁形。
救护车警报声本该是生命的呼唤,而不是特权的炫耀。此次西藏救护车事件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但已经给全国急救系统敲响警钟。只有堵住管理漏洞,守护好这条"生命通道",才能真正赢得公众的信任与尊重。卫健委的及时介入调查值得肯定,公众期待一个公正透明的处理结果,更期待建立长效机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