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缺失盲人办卡被要求眨眼刷脸,银行服务为何如此不人性化?

5194png

在数字化服务快速普及的今天,"刷脸"认证已成为银行、政务等场景的标配操作。然而,当一位眼球缺失的视障人士在银行办理业务时,被系统反复要求"请眨眼完成验证",这样的场景不仅暴露出技术适配的缺陷,更折射出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层矛盾。据统计,我国视障群体超过1700万,但超过83%的公共服务平台存在无障碍设计缺失。当技术便利成为部分人群的"数字鸿沟",这场关于人性化服务的讨论正在社交媒体持续发酵。

技术刚性背后的设计盲区

银行生物识别系统普遍采用活体检测算法,眨眼动作被设定为验证必要环节。某股份制银行技术负责人透露,现有系统对特殊面容特征的识别成功率不足30%。这种"一刀切"的技术标准,将面部残缺、烧伤患者等群体排除在服务之外。更值得深思的是,在2022年银保监会发布的《银行业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中,明确要求金融机构配备替代验证方案,但多数网点仍停留在"有设备无服务"的状态。

制度规范与执行落差的困局

尽管《残疾人保障法》第55条规定需提供无障碍服务,但具体到金融领域仍缺乏实施细则。记者调查发现,不同银行对特殊客群的服务标准差异显著:部分机构要求柜员主动提供人工核验,而更多网点仍机械执行电子流程。某省残联维权处负责人指出,2023年接到的金融投诉中,42%涉及验证障碍问题,反映出制度在基层的变形走样。

替代方案为何难以落地

理论上,指纹验证、人工审核等方式都可作为替代方案。但现实情况是,某国有大行网点工作人员表示"系统强制要求刷脸才能进入下一步"。深层原因在于,银行将风控责任完全转嫁给技术系统,基层员工既无权限也不敢突破流程。更讽刺的是,当视障客户提出使用存折时,竟被告知"现在都推广数字化服务"——这种单方面的技术进化,本质上是对服务本质的背离。

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启示

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早在2018年就推出触觉密码键盘,英国巴克莱银行配备专用语音导航系统。这些案例证明,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并非技术难题,而是服务意识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联邦银行通过"辅助技术认证计划",让员工定期体验残障人士办事流程。这种共情训练或许比硬件投入更能解决根本问题,也为国内机构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当科技发展不断重新定义服务边界,那些被标准化流程甩出体系的特殊群体,恰是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银行柜台上那台执着要求"请眨眼"的机器,照出的不仅是技术缺陷,更是服务理念的成色。在数字化转型的快车道上,我们或许需要更多"减速带"来等待那些掉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