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缺失盲人办卡受阻,专家呼吁完善无障碍金融服务

8048png

在数字化金融服务日益普及的今天,仍有部分群体因身体障碍被挡在便利之外。近日,一则"眼球缺失盲人办卡受阻"的新闻引发社会热议——某视障人士因无法完成银行要求的"人脸识别"验证,多次被拒绝办理储蓄卡。这并非个案,据统计我国视障人口超过1700万,但超过60%的金融机构APP未通过无障碍检测。当刷脸支付成为常态,这些"被科技遗忘"的群体正面临着怎样的金融困境?

生物识别技术背后的"数字鸿沟"

随着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指纹识别、虹膜验证等生物识别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开户、转账等场景。但某省残联调研显示,42%的视障人士因无法通过人脸识别遭遇过金融服务障碍。某股份制银行技术主管坦言:"现有系统默认所有客户都具备完整面部特征,对特殊群体的兼容性测试几乎空白。"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银行将传统柜台服务与数字渠道完全割裂,视障者即便到线下网点,仍被要求"先手机预约再办理",形成服务闭环中的致命断点。

无障碍服务标准落地遭遇执行困局

虽然《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要求金融机构提供无障碍服务,但现实推进举步维艰。某国有大行分行负责人透露:"总行下发的无障碍改造指南中,对视障服务的描述仅占3页纸。"记者实测发现,仅23%的银行APP具备读屏软件兼容功能,且多停留在基础页面。更吊诡的是,某些银行将无障碍功能设置为"隐藏选项",需要连续点击特定区域5次才能激活。中国信息无障碍研究会专家指出:"很多机构把无障碍建设等同于慈善项目,而非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科技向善需要更精细化的解决方案

国际经验显示,解决特殊群体金融需求并非技术难题。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推出的"触觉密码键盘",通过凹凸纹路帮助视障用户输入;英国巴克莱银行配备专属AI助手,可将验证流程转化为语音交互。国内亦有创新案例,如某民营银行开发的"声纹+指纹"双因子认证,已帮助3000余位视障者完成远程开户。清华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建议:"应当建立‘无障碍设计白名单’,将静脉识别、动态口令等替代方案纳入金融科技标准。"

当某位盲人用户第七次被银行拒之门外时,工作人员那句"这是规定"的冰冷回应,暴露出金融服务人性化维度的缺失。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问机器能否识别特殊人群,更要反思商业机构是否具备识别社会责任的"慧眼"。从政策制定到技术落地,从标准完善到意识提升,这条金融无障碍之路,需要每个社会参与者的共同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