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高层会谈现场直击:首日谈判聚焦科技与供应链
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与供应链重构的关键时刻,中美经贸关系再次成为国际焦点。随着芯片断供、新能源车关税争端等事件频发,两国企业正面临技术壁垒高筑、产业链成本激增的严峻挑战。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美货物贸易额同比下降11.6%,而科技领域投资限制清单却扩容至1300余项。在此背景下,7月10日在北京开启的中美经贸高层会谈首日,便将谈判焦点锁定科技合作与供应链韧性两大核心议题,这场被外媒称为"关键转折点"的对话,或将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半导体成首日交锋核心战场
会谈现场流出的非正式纪要显示,美方代表三次提及"国家安全例外条款",要求中方澄清14纳米以下制程芯片的最终用途。中方则出示了长江存储等企业遭受出口管制的损失评估报告,强调市场化采购不应被政治化。值得注意的是,荷兰ASML公司当天股价应声下跌3.2%,反映出市场对光刻机贸易政策变动的敏感预期。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博弈升级
在下午的分组讨论中,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电池供应链成为热议话题。美方质疑石墨负极材料存在"强制技术转让",中方代表则展示了宁德时代与美国车企的17份自愿授权协议。现场消息人士透露,双方在关键矿物加工环节的本地化比例问题上僵持不下,这与近期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中关于电池组件50%本土化要求直接相关。
生物制药领域现意外突破
谈判出现戏剧性转折发生在医药专题环节。当美方提出检查中国CDMO企业数据完整性时,中方主动邀请FDA官员参观药明生物无锡基地。这种罕见开放姿态促使双方达成临时协议:未来6个月内将试行"云审计"机制,通过实时视频连线解决跨境监管难题。受此消息提振,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尾盘拉升1.8%。
物流成本测算标准引发激辩
在供应链工作组会议上,关于"碳足迹"核算方法的争论持续了87分钟。美方坚持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估法,将中国光伏组件运输至美国的碳排放放大3倍计算;中方则出示了马士基航运的绿色甲醇燃料证明,主张按实际运输排放计量。这种技术性分歧背后,实则是价值240亿美元的绿色贸易补贴争夺战。
AI监管框架现初步共识雏形
晚间技术交流环节传出积极信号,两国专家在生成式AI训练数据标注规范上找到共同点。中方展示的"分层水印技术"获得美方技术团队认可,双方同意在联合国人工智能咨询机构框架下继续磋商。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在现场演示中特别指出,这种技术可降低深度伪造内容传播风险达67%。
首日谈判释放出的复杂信号表明,尽管在具体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方面仍存重大分歧,但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上的合作需求正形成新的拉力。明日会谈将转入农业与金融服务领域,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和跨境支付巨头Visa已派观察员抵达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