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金手镯剪开惊现液体,商家辩称正常现象引争议
近年来,黄金饰品消费持续升温,但随着市场监管的滞后,消费者权益受损事件频发。从"金包银"骗局到"一口价"陷阱,黄金消费领域乱象丛生。近日,一则"女子剪开金手镯惊现不明液体"的新闻引发热议,再次将黄金饰品质量问题推上风口浪尖。消费者花大价钱购买的"真金白银",为何频频出现质量问题?这背后折射出黄金饰品行业怎样的监管漏洞?
金手镯藏液体商家称"正常"引质疑
广东消费者李女士在某知名金店购买足金手镯,佩戴数月后因变形前往维修。维修师傅剪开手镯时,竟流出不明液体。商家解释称这是"制作过程中的保护油",属于正常现象。但业内人士指出,正规工艺不应残留液体,此举疑似掩盖焊接处成色不足的问题。检测报告显示,该手镯黄金纯度确实未达承诺的999‰标准。
黄金掺假手段翻新消费者防不胜防
随着金价持续走高,掺假手段也不断升级。除传统的"金包银"外,新型造假方式包括:在焊接处使用低成色金料、空心饰品内部灌金属粉增重、激光打标伪造品牌印记等。更隐蔽的是利用钨、铱等与黄金密度相近的金属掺杂,普通检测难以发现。消费者送检时,不良商家往往通过"剪取特定部位"的方式规避问题区域送检。
行业标准滞后监管存在盲区
现行《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未明确要求标注焊接部位成色,给不法商家留下操作空间。市场监管部门抽检多采取破坏性检测,日常监管难以全覆盖。中国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贵金属投诉量同比激增63%,其中纯度争议占比达41%。专家呼吁应建立全流程溯源系统,强制要求标注产品各部位金属成分及加工工艺。
消费者维权面临多重困境
当发现黄金质量问题,消费者常面临举证难、鉴定贵、索赔慢等困境。一件金饰的检测费用可能高达数百元,且多数检测机构不接受个人送检。即便检测出问题,商家也常以"人为损坏"为由推卸责任。法律人士建议购买时务必索要详细质检报告,要求商家书面承诺"各部位同质同价",并保留完整购买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