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义演技获导演盛赞:她是如何突破自我的?
近年来,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演员的演技成为评判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然而,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许多年轻演员因"面瘫式表演"、"台词功底差"等问题饱受诟病,观众对真正有实力的新生代演员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义凭借在《说英雄谁是英雄》等作品中的出色表现获得导演盛赞,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那么,这位90后小花是如何突破自我,赢得专业认可的呢?
从偶像包袱到角色沉浸的蜕变
早期的孟子义常被贴上"花瓶"标签,在《陈情令》中因妆容问题引发争议。但她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选择用实力说话。在《说英雄谁是英雄》拍摄期间,她主动要求素颜出镜,甚至刻意保持"蓬头垢面"的状态来贴合角色。导演李木戈透露,孟子义会提前一个月开始体验角色生活,包括学习古代女子的言行举止,这种对角色的全情投入让她的表演有了质的飞跃。
台词功底的突破性成长
台词是检验演员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尺。孟子义曾在采访中坦言,自己最初背台词都困难,更不用说情感表达了。为此,她专门请台词老师指导,每天坚持晨功练习。在《沉香如屑》中,她饰演的芷昔有大量文言台词,但她的演绎自然流畅,将角色的温婉坚韧完美呈现。剧组人员透露,孟子义会把对手演员的台词也背下来,这样能更好地把握表演节奏,这种敬业精神获得导演组一致好评。
微表情管理的精进之路
在《说英雄谁是英雄》中,孟子义饰演的雷纯需要展现从天真到黑化的复杂转变。她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传递角色心理:初期眼神清澈透亮,黑化后一个抬眼就能让人不寒而栗。这种精准的微表情控制源于她对剧本的深度研读和反复排练。导演特别提到一场哭戏,孟子义设计了三种不同层次的哭法,最终呈现的效果让监视器后的工作人员都红了眼眶。
从"演自己"到"成为角色"的跨越
孟子义的突破关键在于完成了从本色出演到塑造角色的转变。在《西出玉门》中,她饰演的丁柳与本人性格反差极大,却凭借扎实的表演让观众完全忘记了她本人。为此她做了大量功课:学习西北方言、观察当地女性神态、设计专属的小动作。制片人透露,有场沙漠戏拍了二十多条,孟子义每次都保持最佳状态,最终呈现的画面极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