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夜市摊贩被收香烟事件:官方回应为何引发网友质疑?
近年来,随着"地摊经济"的蓬勃发展,夜市摊贩成为城市烟火气的重要象征。然而在郑州某夜市,一则"管理人员收取摊贩香烟"的视频引发轩然大波。视频中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自然接过摊贩递上的整条香烟,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却点燃了舆论场的熊熊烈火。当官方回应称这是"个人行为"时,网友的质疑声浪不降反升,这背后折射出的基层执法规范问题,正成为当前城市治理中最敏感的神经。
视频证据与官方回应存在明显矛盾
事件发酵的关键点在于,现场视频清晰记录了三名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收烟的过程,这与官方"个别人员违规"的结论形成强烈反差。多位目击摊贩反映,这种"上供"现象已持续数月,香烟品牌和数量都有不成文规定。更令人玩味的是,涉事管理人员所属单位在首次回应中,将这种行为定性为"联络感情的正常交往",直到舆情升级才改口追责。
基层"微腐败"的灰色地带亟待规范
在夜市经济生态中,类似"香烟开路"的潜规则并不鲜见。有摊主算过一笔账:每月两条高档香烟的"成本",远低于正规摊位费的支出。这种扭曲的"性价比"催生出特殊的生存策略,也暴露出自由裁量权过大的监管漏洞。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调查显示,72%的小微商户遭遇过不同程度的"非正式管理",其中食品摊贩领域尤为突出。
执法记录仪为何在关键时刻失灵
耐人寻味的是,本该全程开启的执法记录仪在此次事件中集体"缺席"。当地城管部门解释称"设备电量耗尽",但网友发现涉事人员佩戴的记录仪指示灯仍处于工作状态。这种技术设备的管理漏洞,与近期多地曝光的"选择性执法"事件形成呼应,公众有理由质疑:究竟还有多少"香烟交易"隐藏在镜头之外?
公众期待的不仅是个案处理
舆情持续发酵的深层原因,在于公众对制度性解决方案的渴求。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指出,类似事件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以罚代管"的惯性思维。当郑州有关部门仅对涉事人员停职调查时,网友更关心的是:是否会建立摊位费透明公示制度?能否推行"扫码评价"监督系统?这些追问直指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命题。
从成都"允许占道经营"获赞到郑州"收烟门"被批,两个城市的不同境遇揭示出:公众既能对人性化管理报以掌声,也会对权力越界"零容忍"。这场由几条香烟引发的舆论风暴,实则是检验城市治理水平的试金石。当越来越多的执法记录在社交媒体时代无所遁形,转变管理思维或许比追责个别人员更为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