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夜市摊贩被收香烟事件:官方将如何杜绝类似问题?
夜市经济作为城市烟火气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然而,郑州某夜市摊贩被收取"香烟抵管理费"的新闻视频引发热议,暴露出基层执法规范化的深层矛盾。当小商贩用一包包香烟代替正规收据时,折射出的不仅是监管漏洞,更是公众对"微权力"滥用的集体焦虑。这种变相摊派行为如何从制度层面根治,成为考验城市治理智慧的现实课题。
执法记录仪全覆盖能否堵住"灰色空间"
事件中涉事人员以"熟人帮忙"为由收取香烟的行为,暴露出现场执法缺乏有效监督的弊病。目前郑州已要求全市城管系统配备4G执法记录仪,但技术手段必须配合问责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建立执法视频随机抽检制度,对未按规定开启设备或视频缺失的情况设置追责条款。同时探索"市民扫码评价"系统,让摊贩能匿名对每次执法行为进行满意度评分,形成双向监督机制。
收费标准化改革迫在眉睫
涉事街道办声称的"自愿捐赠"背后,反映出现行摊位管理费用收取标准模糊的问题。应当借鉴杭州等地的经验,在政务平台公示不同区域、业态的收费标准,开发统一缴费小程序。对于低收入摊贩可引入阶梯收费制度,相关票据必须通过电子系统开具并同步上传至监管平台。更重要的是要将收费与服务质量挂钩,定期公示费用使用明细,让摊贩清楚知道自己的钱用在了何处。
建立商贩权益保障快速通道
事件中摊贩"敢怒不敢言"的状态,凸显弱势群体维权渠道不畅。建议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地摊经济维权专窗",配置录音电话和视频记录设备,确保投诉过程可追溯。同时可借鉴劳动监察"一案双查"机制,既查投诉事项也查是否存在打击报复。更为关键的是要降低举证门槛,当出现收费争议时,应由收费方承担自证清白的责任,这种举证责任倒置能有效遏制权力任性。
从西安城管帮摊贩吆喝到三亚设立"夜市长"制度,城市管理正在向服务型转变。郑州此次事件恰为全国城市提供了治理样本,只有将技术监管、制度建设和权益保障三者结合,才能既保住街头烟火气,又守住执法公正性。当每个摊贩都能挺直腰杆说"不"的时候,才是服务型政府真正建成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