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警重拳出击!查处一起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案,嫌疑人落网

8002png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个人信息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每天都有无数网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各种钓鱼网站、诈骗电话精准"狙击",轻则遭受骚扰,重则蒙受巨额财产损失。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2022年我国网民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比例高达43.6%,相当于每10个上网人群中就有4人成为数据黑产的受害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某地网警部门雷霆出击,成功破获一起特大公民个人信息贩卖案件,将犯罪链条连根拔起。

犯罪团伙搭建"数据超市"牟取暴利

办案民警在侦查中发现,该犯罪团伙通过技术手段入侵多家互联网平台数据库,非法获取公民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核心信息超过200万条。更令人震惊的是,嫌疑人仿照电商平台模式搭建了专门的"数据超市"网站,明码标价出售个人信息,普通数据每条售价0.5元,含银行卡号的"金融套餐"价格则高达8元每条。为逃避打击,他们采用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进行结算,并通过境外服务器层层跳转,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网警运用大数据锁定"数字足迹"

专案组通过分析资金流向和网络日志,发现嫌疑人每次交易都会留下独特的"数字指纹"。网安技术人员创新运用时空轨迹分析算法,将分散在28个虚拟钱包的交易记录与17个社交账号进行关联比对,最终锁定主要犯罪嫌疑人王某的活动规律。在收网行动中,警方同步在广东、湖南、四川三地展开抓捕,现场查获作案电脑12台、手机23部,以及尚未出售的公民个人信息数据包87个,实现了对犯罪链条的全链条打击。

新型犯罪手法暴露平台安全漏洞

本案暴露出部分互联网企业在数据保护方面的重大疏漏。调查显示,犯罪团伙主要利用企业API接口未加密传输、员工账号弱密码等低级漏洞实施入侵。某涉事电商平台的后台管理系统甚至使用默认管理员密码"admin123",导致攻击者可以长驱直入。网络安全专家指出,这反映出部分企业仍存在"重业务发展、轻数据安全"的倾向,建议监管部门建立数据安全"红黄牌"制度,对存在重大隐患的企业实施熔断机制。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深入实施,此类案件的查处力度将持续加大。警方提醒广大群众,在注册网络账号时要尽量避免使用相同密码,对索要个人信息的陌生链接保持警惕。同时呼吁互联网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筑牢数据安全防火墙,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