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谢娜女儿小咘芽商标被抢注 粉丝呼吁加强姓名权保护
近年来,明星姓名、子女名字被恶意抢注商标的事件频频登上热搜。从杨幂、迪丽热巴到王一博,明星维权战屡见不鲜。而最近,张杰谢娜双胞胎女儿"小咘芽"的名字被多家公司抢注商标,再度引发公众对姓名权保护的讨论。在流量经济时代,名人相关名称成为不法商家眼中的"香饽饽",这种赤裸裸的侵权行为背后,暴露出我国商标注册制度的哪些漏洞?普通人的姓名权又该如何保障?
明星子女成商标抢注重灾区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小咘芽"商标已被上海、广州等地多家公司申请注册,涉及服装、玩具等十余个类别。这并非个例,吴京儿子"吴所谓"、章子怡女儿"醒醒"都曾被抢注。抢注者往往利用《商标法》审查空窗期,在明星公布子女名字后火速提交申请,企图通过转卖或胁迫明星高价回购牟利。这种"蹭热度"式抢注,严重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姓名权和个人尊严。
商标审查机制存在明显滞后性
现行商标审查周期约6-8个月,而抢注者往往在名字曝光后48小时内就完成申请。由于审查系统未与户籍系统联网,审查员难以判断申请名称是否涉及特定自然人姓名。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代理机构专门研究明星动态,形成"监测-抢注-讹诈"的灰色产业链。数据显示,2022年名人相关商标异议申请量同比激增73%,反映出制度防御的严重不足。
姓名权保护面临法律适用困境
我国《民法典》虽明确保护姓名权,但司法实践中存在两大难题:一是明星子女多使用乳名而非法定姓名,法院对"乳名是否属于姓名权保护范围"存在争议;二是商标法"在先权利"条款适用标准不统一。2021年"谷爱凌"商标案中,法院虽最终判决商标无效,但维权过程长达两年,暴露出法律衔接的缝隙。
粉丝自发组织商标监测行动
面对制度漏洞,张杰谢娜粉丝团已启动"护芽计划",通过建立商标监测群、整理抢注企业名单等方式协助维权。这种民间监督力量正在形成新趋势:王一博粉丝曾成功异议23件侵权商标,杨紫后援会则创建了商标预警数据库。专家指出,这种"公众参与式维权"能有效弥补行政监管的盲区,但需要平台提供更开放的数据接口。
构建姓名权保护的全链条防御
要根治抢注乱象,需多管齐下:立法层面应明确将艺人艺名、子女乳名纳入姓名权保护范围;技术层面可建立名人姓名商标注册预警系统,对明显恶意申请实施快速驳回;企业征信系统则应记录商标恶意抢注行为。据悉,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着手修订《商标审查标准》,拟将"蹭热点"抢注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从"小咘芽"商标事件可以看出,姓名权保护不仅关乎明星家庭,更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个人权益保障的新挑战。当每个普通人的社交账号、网络ID都可能成为商业掠夺的目标时,完善姓名权保护体系已然成为数字社会治理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