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咘芽商标抢注背后:明星子女姓名商业价值到底有多大?

292png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明星效应早已突破娱乐圈边界,形成庞大的商业产业链。当杨幂女儿"小糯米"被抢注成童装商标、黄磊女儿"黄多多"成为教育机构品牌时,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浮出水面:未经明星家庭授权的"姓名经济"正在野蛮生长。最近小咘芽商标抢注事件再度引爆舆论,这个贾静雯与修杰楷女儿的小名被多家企业盯上,甚至出现母婴用品与成人用品类目同时抢注的荒诞局面。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对明星子女姓名的商业价值评估体系亟待规范。

明星子女姓名成商业"金矿"的底层逻辑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近五年含有明星子女名字的商标申请量激增327%,其中母婴用品类占比高达42%。这种疯狂抢注行为的底层逻辑,是商家对"情感连接"商业化的极致追求。心理学研究显示,消费者对熟悉名字的信任度比陌生品牌高出3.2倍,而明星子女姓名兼具知名度与亲和力,天然具备品牌人格化优势。某母婴品牌创始人透露:"用'小海绵'(杨颖儿子小名)这样的名字,相当于省去2000万市场教育成本。"

法律灰色地带催生投机乱象

我国《商标法》第32条虽明确保护在先权利,但姓名权认定存在明显滞后性。北京知识产权法院2022年数据显示,明星子女姓名侵权案中,权利人胜诉率仅58%,主要难点在于证明姓名已形成特定关联。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采用"防御性抢注"策略,某商标代理机构内部培训材料显示:"注册成功后即使被异议,3-5年的使用空窗期已足够完成资本套利。"这种钻法律空子的行为,正在破坏正常的商业秩序。

天价估值背后的商业伦理争议

某商业评估机构对顶流明星子女姓名的估值报告显示,其商业价值区间在800万-2亿元不等,具体取决于明星父母的流量等级。这种将未成年人姓名明码标价的行为,引发教育学者的强烈担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指出:"当儿童姓名被商品化,实质是变相剥夺其未来自主选择权。"更值得玩味的是,部分明星一边起诉侵权,一边又主动将子女姓名商业化,这种矛盾做法暴露出行业规范缺失。

国际经验与本土化治理路径

对比欧美成熟的"名人权"保护体系,法国明确规定12岁以下儿童姓名不得商用,美国加州则要求姓名商业使用必须设立信托账户。我国正在推进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修订案中,已出现"数字人格权"相关条款。知识产权专家建议建立"明星子女姓名保护清单",参考驰名商标的跨类保护机制。某电商平台最新推出的"未成年人姓名关键词过滤系统",或许为行业自律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

在这场关于姓名商业化的博弈中,需要平衡的不仅是商业利益与法律边界,更是对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守护。当资本的手伸向童言童语时,整个社会都该思考:我们究竟要为下一代留下怎样的商业伦理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