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麻药穿刺火疖子有多痛?陈梦妈妈听到后的第一句话让人泪目

2609png

在医疗领域,疼痛体验一直是患者最恐惧的环节之一。据《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显示,83%的患者对治疗疼痛存在显著焦虑,其中无麻醉状态下的外科处置更是被列为"最不愿回忆的医疗经历"。近日,乒乓球奥运冠军陈梦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无麻药穿刺火疖子的经历,引发全网对医疗疼痛话题的激烈讨论。当镜头记录下陈妈妈听闻女儿遭遇时那句哽咽的"能不能让我替她疼",无数网友瞬间破防——这不仅是明星家庭的温情瞬间,更折射出当代人对医疗疼痛管理的集体焦虑。

无麻醉穿刺的疼痛等级堪比分娩

火疖子作为常见的皮肤感染,其穿刺引流在医学疼痛指数中属于3-4级(共10级),相当于重度牙痛或骨折痛感。北京协和医院疼痛科主任指出,面部神经末梢分布密集,下颌部位火疖子穿刺时,无麻醉状态下痛感会放大2-3倍。多位亲历者描述为"电钻持续搅动神经""每秒钟都在后悔选择不用麻药",这与陈梦术后采访中"疼到眼前发黑"的表述高度吻合。

运动员为何选择"硬抗"剧痛

专业运动员对麻醉药物的避讳有其特殊考量。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因药物违规的案例中,13%与局部麻醉剂代谢产物相关。某省级乒乓球队队医透露:"面部手术若使用利多卡因等常见麻醉剂,可能影响神经肌肉控制长达72小时。"这正是陈梦在巴黎奥运备战关键期选择忍痛的根本原因,也反映出职业运动员在"为国争光"光环下的隐忍付出。

医疗疼痛管理的社会认知断层

中国医师协会最新调研显示,78%的基层医院仍将"忍痛治疗"视为美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甲医院疼痛门诊量5年间暴涨300%。这种认知差异在陈梦事件中具象化呈现:当年轻网友震惊于"21世纪还有无麻手术"时,60后父母辈却普遍认为"小手术忍忍就过去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指出,这种代际认知差异本质是医疗进步与社会观念不同步的缩影。

亲情视角下的疼痛共情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至亲听闻家人疼痛时,其大脑岛叶激活程度与亲身经历疼痛相似。陈妈妈那句本能反应引发广泛共鸣,恰印证了这种神经层面的共情机制。社交媒体上#替TA疼#话题下,3.2万条网友留言讲述类似经历,其中"女儿化疗时我想把血管换给自己"等故事获得最高互动量。这种情感共振使医疗疼痛话题突破专业范畴,成为触动大众心理的公共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