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中的叶志平校长:他的故事为何值得永远铭记

679png

在当今社会,教育安全问题始终牵动着亿万家庭的心。每当校园安全事故发生,人们总在追问:谁能为孩子们筑起最坚固的生命防线?回溯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北川、映秀等地学校相继倒塌时,桑枣中学却创造了2300余名师生无一人伤亡的奇迹。这个奇迹的背后,站着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校长——叶志平。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责任,他的故事值得被永远铭记。

教学楼加固工程背后的生死抉择

叶志平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盯上了那座"豆腐渣"教学楼。当其他学校都在追求升学率时,他坚持用40万元加固校舍,甚至不惜得罪承包商。每周二的安全教育课雷打不动,每个季度必做紧急疏散演练。这些在当时被视为"不务正业"的举动,却在2008年5月12日让全校师生用1分36秒完成撤离。那些被师生们抱怨"太较真"的细节,最终化作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

一个哨子创造的逃生奇迹

地震发生时,叶志平正在绵阳开会。当他疯狂驱车赶回学校时,看到的竟是全校师生整齐列队在操场。原来,值班教师严格遵循平时演练程序,用校长留下的铜哨指挥撤离。从教室到操场的每条路线都刻在师生肌肉记忆里,哪个班级走哪条楼梯都有明确规定。这个价值2元钱的哨子,成为灾难中最可靠的生命指令,印证了"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朴素真理。

被误解的"最牛校长"称号

媒体称叶志平"最牛校长",他却红着眼圈说:"如果教学楼当初建得结实些,其他学校的孩子们也能活下来。"这个称号背后,是他连续多年追着建筑商整改的执着,是顶着压力坚持安全演练的倔强。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年代,他坚持"安全才是最好的成绩单",这种超前的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仍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安全教育留下的永恒课题

桑枣中学的案例被编入国家应急管理教材,但叶志平生前最忧心的是安全教育的形式化。他留下的工作笔记里详细记录着每个安全隐患的整改方案,连楼梯转角防磕碰的软包厚度都精确到厘米。这种将安全落实到毫米的工匠精神,对比当下某些学校消防通道堵塞、应急演练走过场的现象,愈发显得珍贵而深刻。

超越时代的责任担当

叶志平病逝前仍在修改校园安全手册,他总说:"校长就是替孩子们踩地雷的。"这种将师生生命置于首位的担当,打破了"重成绩轻安全"的办学窠臼。在汶川地震15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在抖音刷到校园应急演练视频时,总会想起那个在废墟上竖起安全丰碑的校长。他用生命书写的教育真谛,永远照亮着后来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