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学生出操被地面烫伤 专家提醒高温防护措施
近日,广东某中学学生在课间操时因高温地面烫伤脚底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夏季极端高温天气频发,校园安全防护与高温健康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据气象数据显示,今年南方多地持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户外地面温度普遍超过60℃,而学校操场等硬质铺装区域更是成为"隐形杀手"。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校园高温防护的盲点,更折射出全社会对极端天气应对能力的不足。
高温烫伤事件暴露校园安全管理漏洞
事发当天,广东当地气温高达38℃,操场塑胶地面实测温度突破65℃。多名学生在进行常规课间操时,因穿着普通运动鞋导致脚底不同程度烫伤。医学专家指出,人体皮肤接触60℃以上表面仅需3秒即可造成浅二度烫伤。这一事件反映出部分学校在极端天气应急预案上的缺失,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户外活动安排,也缺乏对地面高温危害的基本认知。
塑胶操场成高温天气"隐形杀手"
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普遍采用的塑胶跑道和人工草皮在烈日暴晒下吸热快、散热慢,表面温度往往比气温高出20-30℃。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研究团队测试发现,黑色塑胶跑道在正午时分的瞬时温度可达70℃以上。这种材料虽然具有弹性好、防滑等优点,但在高温天气下却成为安全隐患。部分学校为节省成本选择劣质塑胶材料,其耐高温性能更差,进一步加剧了风险。
学生高温防护存在多重认知误区
多数家长和学生对高温危害认识不足,存在"只有阳光直射才会中暑"、"穿薄鞋更凉快"等误区。实际上,高温烫伤可能发生在任何高温接触面,而薄底鞋对高温传导几乎没有防护作用。广州市儿童医院烧伤科数据显示,每年夏季接诊的地面烫伤患儿中,超60%发生在看似阴凉的塑胶场地上。专家建议,高温天气应选择厚底、隔热性能好的运动鞋,并尽量减少正午时分的户外活动。
国内外校园高温防护措施对比
日本、新加坡等高温多发国家已建立完善的校园高温应对机制,包括安装地面温度实时监测系统、调整夏季作息时间、设置遮阳设施等。东京部分学校在操场铺设特殊反光涂料,可使地面温度降低15℃左右。相比之下,我国多数地区尚未将地面高温纳入校园安全评估体系,相关防护标准也存在空白。广东省教育厅近日表示,将研究制定校园高温防护指南,推动建立高温预警响应机制。
多管齐下构建高温防护体系
有效预防类似事件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学校应建立高温天气应急预案,配备红外测温仪实时监测地面温度,灵活调整户外活动时间和场地。家长需为孩子准备专业的夏季运动装备,教育识别高温危险信号。政府部门应加快制定校园地面材料高温安全标准,推动研发新型降温铺装材料。气象部门也可考虑将"地面高温预警"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为学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