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多名中学生被地面烫伤 高温天气如何保障学生安全

8804png

近日,广东多地持续高温天气,部分地区地表温度甚至突破60℃,导致多名中学生在校园内被烫伤。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暴露出极端天气下校园安全管理的新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高温天气已成为威胁学生健康的"隐形杀手",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防暑降温体系,成为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紧迫课题。

校园防暑设施建设亟待升级

事发学校的监控画面显示,受伤学生多是在操场、走廊等露天区域活动时遭遇意外。专家指出,传统的水泥地面在烈日暴晒下极易蓄热,表面温度可达60-70℃,远超人体承受极限。目前许多学校的硬件设施仍停留在"防雨不防晒"的初级阶段,缺乏遮阳棚、降温喷雾等基础防暑装置。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虽已开始试点铺设新型降温地坪,但在全省范围内的普及率不足5%。

高温应急预案存在执行漏洞

调查发现,尽管教育部门每年都会下发防暑通知,但具体到学校的执行层面往往流于形式。多数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高温预警响应机制,课间活动安排缺乏弹性调整。更令人担忧的是,超过六成的受访学校医务室未配备专业的烫伤急救药品,教师也普遍缺乏高温急救知识培训。这种"重制度轻落实"的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了突发事件应对的滞后性。

家校协同防护网络尚未形成

在走访中,不少家长反映对学校的防暑措施知之甚少。家校沟通群中关于高温防护的提示信息占比不足3%,远低于作业通知等常规内容。同时,学生防暑装备配备率呈现明显城乡差异,农村地区学生防晒衣、降温贴等基础防护用品的拥有率仅为城市学生的1/4。这种防护意识的不均衡,使得部分学生在高温环境中处于更加脆弱的境地。

该事件发生后,广东省教育厅已紧急启动校园防暑安全专项检查。但从长远来看,需要建立包括气象预警、设施改造、课程调整、急救培训在内的立体防护体系。只有当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形成合力,才能为学生撑起真正的"防暑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