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家长站岗?教育局明确护学岗性质:属志愿服务非义务

7665png

近年来,"家长护学岗"成为各地中小学门口的常见风景。清晨7点的校门口,总能看到穿着荧光马甲的家长在维持秩序、疏导交通。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校园安全焦虑与家校责任边界模糊的双重困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60%的中小学推行家长护学制度,而关于"该不该让家长站岗""是否变相强制"的争议持续发酵。近日,某市教育局明确表态"护学岗属志愿服务非义务",再次将这一教育热点话题推向舆论中心。

护学岗背后的安全焦虑与责任转移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学校周边交通复杂化与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催生了护学岗的普遍设立。部分学校将早高峰执勤排班表直接发到家长群,未参与者会被点名提醒;更有甚者将考勤与孩子评优挂钩。这种隐性强制引发家长群体强烈不满——"我们缴纳了教育税费,为什么还要承担本应属于公共服务的安保工作?"教育局此次明确护学岗的志愿服务性质,正是对这类越界行为的纠偏。数据显示,在明确志愿原则的地区,家长自愿参与率反而提升23%,说明厘清责任边界更能激发社会共治热情。

志愿服务与强制劳动的认知鸿沟

护学岗争议的核心在于执行过程中的异化变形。理论上,家长自愿报名、灵活排班、给予适当荣誉激励的运作模式最具可持续性。但现实中,某些学校为规避安全责任,将组织压力转嫁给家委会,衍生出"道德绑架式"排班。有家长反映,拒绝参与会被贴上"不关心集体"的标签。教育局的声明特别强调"不得将护学与学业评价挂钩",正是要破除这种扭曲的激励机制。值得借鉴的是杭州某小学的"时间银行"模式,参与护学的家长可兑换课后托管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构建多方协同的现代护学体系

破解护学岗困局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日本"学童拥护员"制度由地方政府雇佣专业人员,德国则通过社区志愿者协会统筹安排,这些经验都表明专业分工的重要性。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已开始试点"警校家"三方联动机制:交警负责交通管制,学校安保人员承担主体职责,家长志愿者仅作为补充力量。北京朝阳区某小学引入智能安防系统后,家长执勤频次降低60%,而安全事故实现零发生。这说明科技赋能与专业力量介入,才是减轻家长负担的根本出路。

护学岗现象本质是社会发展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其存续与否取决于我们能否在公共安全、教育责任与社会参与之间找到平衡点。教育局的定性声明迈出了关键一步,但后续还需配套细则确保执行不走样。当志愿服务真正回归自愿本质,当专业安保成为校园标配,"家长该不该站岗"的争论自然会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