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回应护学岗争议:家长参与属自愿 学校不得与评优挂钩
近年来,"护学岗"制度在全国中小学广泛推行,成为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一环。然而,这一旨在保障学生安全的举措却频频引发争议:有的家长抱怨被迫"站岗"影响工作,有的学校将参与情况与评优挂钩,还有的地区出现"代岗""雇人站岗"等乱象。这些现象折射出家校责任边界模糊、政策执行变形等深层次问题,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护学岗争议背后的家校责任博弈
随着校园安全重视程度提升,护学岗从自愿服务逐渐演变为部分学校的"硬性要求"。有家长反映,学校通过家长群接龙、签到打卡等方式变相强制参与,甚至出现"不站岗就约谈"的情况。这种将公共安全责任转嫁给家庭的做法,既违背了政策初衷,也加剧了家校矛盾。教育局明确"自愿参与"原则,正是对这类越界行为的纠偏,强调学校作为安全管理主体的责任不可推卸。
评优挂钩叫停背后的教育评价改革
部分地区将家长护学岗参与情况与学生评优、班级考核挂钩,这种简单粗暴的量化考核引发强烈不满。教育专家指出,这种"连坐式"评价不仅扭曲了志愿服务精神,更可能造成教育公平问题——双职工家庭、特殊困难家庭可能因此处于劣势。教育局此次明文禁止将护学岗与评优关联,既是对形式主义的遏制,也体现了教育评价体系正在向更人性化、多元化的方向改革。
自愿机制如何实现可持续运作
取消强制要求后,如何保证护学岗常态运转成为新课题。一些先行地区探索出值得借鉴的模式:有的学校引入"时间银行"制度,家长志愿服务可兑换课后托管等资源;有的社区组织退休人员、大学生志愿者补充力量;还有地区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专业安保。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只有建立互利共赢的激励机制,而非行政强制,才能真正激发家长和社会的参与热情,形成可持续的安全共治格局。
护学岗争议的本质是现代化治理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教育局的回应既划清了权责边界,也为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指明了方向。在保障学生安全这一共同目标下,如何构建更加科学、人性化的参与机制,仍需各方持续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