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宠物做饭的视频能骗到这么多人?

6857png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爆发式增长,宠物内容成为流量密码之一。其中,"为宠物做饭"的视频更是异军突起,吸引了大量观众。然而,这些看似温馨有爱的视频背后,却隐藏着不少争议和套路。不少网友发现,许多宠物做饭视频存在摆拍、造假甚至虐待动物的嫌疑,但依然能获得惊人的播放量和点赞。为什么这类视频能骗到这么多人?这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心理和平台算法逻辑?

宠物经济爆发下的内容内卷

随着"它经济"的蓬勃发展,宠物内容赛道变得异常拥挤。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宠物市场规模已达3000亿元,短视频平台上与宠物相关的内容日均播放量超过10亿次。在这种激烈竞争下,创作者为了脱颖而出,不得不制造更夸张、更吸睛的内容。普通的喂食、玩耍视频已经难以吸引流量,于是"精致宠物餐"这种看似高端的内容应运而生。这些视频往往通过精美的摆盘、昂贵的食材和复杂的烹饪过程,营造出一种"人不如宠"的戏剧效果,精准戳中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痛点。

算法偏爱引发的模仿效应

百度等平台的推荐算法本质上是一个正反馈系统,越是能引发用户互动的内容越容易获得推荐。宠物做饭视频通常具有高完成率(用户看完整个视频)、高互动率(点赞评论多)等特点,自然会被算法优先推荐。当第一批此类视频爆火后,大量创作者开始跟风模仿,形成了内容同质化现象。更可怕的是,为了在众多相似内容中脱颖而出,部分创作者开始走向极端,比如使用不适合宠物食用的食材、刻意制造宠物"馋哭"的反应等,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的失真。

情感投射造就的认知偏差

现代都市人普遍存在"云养宠"现象,通过观看宠物视频来满足自己无法养宠的情感需求。这类观众往往缺乏专业的宠物养护知识,容易被视频中"为爱下厨"的温情叙事所打动。创作者深谙此道,会在视频中加入大量拟人化元素,比如给宠物戴厨师帽、让宠物"点餐"等,强化情感共鸣。这种情感投射使得观众自动过滤了视频中的不合理之处,比如猫咪其实不需要每天吃三文鱼,狗狗过量食用人类食物会导致健康问题等基本常识。

平台监管缺失助长乱象

当前各大内容平台对宠物类视频的审核标准相对宽松,主要关注点在于是否涉及血腥暴力等明显违规内容,而对于宠物饲养知识的专业性、科学性缺乏有效审核。一些明显违背动物习性的内容,如给仓鼠喂食巧克力、让猫咪喝酒等危险行为,只要包装得足够"有爱"就能顺利过审。更有甚者,部分平台为了流量纵容这类内容传播,只有当舆论发酵到一定程度才会进行事后处理。这种监管缺位客观上为不良内容提供了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