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发声:婚登便利化不代表婚姻可以儿戏
近年来,随着多地推出"婚登便利化"政策,从"跨省通办"到"一证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不断简化。这本是便民利民的好事,却意外引发社会热议:在某短视频平台,00后晒出"闪婚闪离"的挑战视频获赞百万;民政局数据显示,部分地区离婚率连续5年超过40%。当结婚变得像点外卖一样简单,婚姻的神圣性是否正在被消解?律师指出:婚登便利化绝不代表婚姻可以儿戏,法律意义上的结合,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未改变。
婚姻登记简化背后的法律盲区
各地推出的"刷脸办证""电子证照"等便民措施,确实解决了异地奔波、材料繁琐等痛点。但部分年轻人将便利误解为"零成本",某律所调研显示,23%的95后认为离婚就是"手机操作几分钟的事"。实际上,民法典明确规定:离婚需经过30天冷静期,涉及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纠纷仍需诉讼解决。便利化改变的只是前端流程,婚姻的法律实质从未打折。
短视频平台助推的婚姻娱乐化现象
"结婚证拍照挑战""离婚冷静期倒计时打卡"等话题在某平台播放量超10亿次,这种娱乐化表达正在解构婚姻的严肃性。家事律师发现,前来咨询的年轻人中,有将结婚视为"情侣体验项目"的倾向。某案例显示,00后夫妻因"谁该洗碗"起诉离婚,庭审时仍在用手机直播。当婚姻成为流量密码,其承载的法律责任和社会功能正在被选择性忽视。
闪婚闪离背后的经济成本测算
看似简单的结婚证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法律连带责任。律师算了一笔账:若涉及房产共同还贷,离婚时需重新确权;婚后债务可能被认定为共同债务;即便闪离,彩礼返还纠纷平均诉讼周期达8个月。某地方法院数据显示,2023年婚姻财产纠纷案中,婚龄不足1年的占比达37%。便利的登记程序与沉重的法律后果之间,存在着严重认知错位。
婚姻教育缺失造就的"法盲"一代
在20个省份的婚登处随机调查中,68%的新人无法准确说出夫妻法定权利义务。某高校开设《婚姻法学》选修课,第一讲就要纠正"分手费受法律保护""出轨就净身出户"等常见误解。法律专家指出,婚登便利化应与普法教育同步推进,建议在登记环节增设法律告知程序,就像银行开通信用卡前的风险提示那样必要。
当"快餐式婚姻"成为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选择时,法律正在用冷静期制度、财产分割规则等构筑防火墙。婚登便利化是行政效能的进步,但婚姻从来不是手机上的"确认"按钮那么简单。正如某法官在判决书中写道:"你可以用一分钟决定结婚,但要用一生来理解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