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提醒:婚登程序简化,但婚姻责任不可轻视
近年来,随着"离婚冷静期"的争议尚未平息,多地民政部门又陆续推出结婚登记"跨省通办"、"一网通办"等便民措施。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结婚登记手续平均办理时间较十年前缩短了67%,但与此同时,离婚率却连续18年攀升。这种"结婚容易守婚难"的社会现象,正在引发广泛讨论——当结婚证变得像电影票一样随手可得,人们对婚姻的敬畏感是否也在悄然流失?
电子化登记背后的责任真空
手机预约、刷脸认证、电子证照...如今办理结婚登记只需15分钟,但部分年轻人在"闪婚"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没做好共同偿还房贷、处理婆媳关系等现实准备。某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透露,曾遇到情侣在领证当天为"谁家出婚房首付"当场反目。这种将婚姻简化为"扫码即得"的消费行为,暴露出部分人对法律关系认知的模糊——结婚证不仅是爱情见证,更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文书,涉及财产共有、债务承担等30余项权利义务。
仪式感缺失带来的承诺弱化
传统婚姻中,提亲、订婚、婚礼等仪式链,本质是让当事人逐步确认责任的过程。而现在某些"为买房假结婚""为落户突击领证"的案例显示,当结婚变成纯粹的行政手续,承诺的份量正在被稀释。某基层法院数据显示,婚龄不足2年的离婚诉讼中,73%涉及"未形成共同生活事实"。这提醒我们:民政局可以简化程序,但法律不会因此减轻夫妻间的扶养义务、忠诚义务等责任,那些以为"领证就像办会员卡"的人,终将在离婚诉讼中付出代价。
便捷化服务更需配套普法教育
在某婚姻登记处的智能终端机上,新人完成登记后会自动弹出《婚姻法》重点条款的动画解读,这种创新值得推广。事实上,《民法典》第1043条明确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这意味着国家正在通过立法引导婚姻回归责任本质。建议民政部门在优化服务的同时,可联合司法所开展"婚前法律明白卡"服务,用案例说明婚后财产混同的法律后果、家事代理权的行使范围等知识,让每对新人理解:程序简化不等于责任减免。
从古至今,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私事,而是关乎财产秩序、子女抚养、社会稳定的重要契约。当结婚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我们或许更需要重拾那份"执子之手"的慎重——毕竟科技能缩短领证时间,却无法压缩幸福所需的磨合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