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读懂民营经济促进法:这些亮点将助力企业腾飞

5520png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融资难、市场准入壁垒、政策执行落地难等多重挑战。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制度性障碍。近日,《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加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部法律将为民营企业带来哪些实质性利好?让我们通过一图读懂民营经济促进法中的关键亮点。

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在一些重点行业和领域面临着"玻璃门""旋转门"等隐性壁垒。《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规定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单之外领域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特别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将全面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针对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垄断问题,法律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上升为法律规范,要求政策制定机关在制定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时,必须进行公平竞争审查。同时建立投诉举报和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审查不走过场。这将有效防止地方政府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扭曲市场竞争,让民营企业真正获得公平发展机会。

完善融资支持体系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新法从多个维度构建融资支持体系:要求金融机构在贷款审批中不得对民营企业设置歧视性条件;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法律还规定建立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和风险补偿机制,这将显著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

《民营经济促进法》将近年来"放管服"改革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包括全面推行"一网通办"、简化行政审批流程、规范涉企收费等。同时创新性地建立了营商环境评价制度和问题反馈机制,要求各级政府定期开展营商环境评估,及时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这种长效机制的确立,将有效避免政策执行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健全产权保护制度

针对民营企业最关心的产权保护问题,法律作出了系统性规定: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平等保护原则;规范涉案财产处置程序,严禁超标的查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健全涉企冤错案件甄别纠正机制。这些规定将有效解决民营企业"维权难"问题,让企业家能够安心经营、放心投资。

随着《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实施,民营经济发展将迎来更加规范、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这部法律不仅回应了民营企业长期以来的诉求,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法治方式确立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必将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企业在新时代实现新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