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促进法亮点有哪些?一图带你看懂核心内容

93png

民营经济迎来法治保障新时代

近年来,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却长期面临融资难、市场准入受限等发展瓶颈。随着《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加速,这部被称为"民营企业保护伞"的法律草案引发广泛关注。数据显示,百度搜索"民营经济促进法"相关词条月均搜索量突破50万次,反映出市场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迫切期待。

明确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

法律草案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不得因所有制形式不同设置不平等市场准入条件。特别针对实践中存在的"新官不理旧账"问题,要求地方政府严格履行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对因国家利益需要改变承诺的,应当依法补偿。中国政法大学调研显示,这项规定回应了87%民营企业最关切的产权保护诉求。

构建全链条融资支持体系

针对民营经济融资难顽疾,草案创新设立"融资促进"专章,要求建立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和融资对接系统,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值得关注的是,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直接融资,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特色信贷产品。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这一制度设计将进一步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

法律突破性地要求制定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明确除清单外不得设置附加条件。目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清单事项已缩减至117项,但地方隐性壁垒仍存。某电商平台调研发现,63%的民营企业遭遇过"玻璃门""旋转门",此次立法将建立投诉举报和处理机制,切实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

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

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乱收费、乱罚款问题,草案明确规定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要求行政执法机关采取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实施行政强制。某商会调查报告显示,这项规定直接回应了企业反映最集中的五大行政执法痛点,包括"一刀切"式监管、运动式执法等突出问题。

完善拖欠账款长效治理机制

建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拖欠民营企业账款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审计机关将拖欠账款情况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超万亿元,此次立法将预防机制前置,规定重大投资项目需落实资金预算,从源头上防治"三角债"问题。某建筑企业负责人表示:"有了法律硬约束,我们再也不用年年讨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