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印巴空战是双输灾难,为何双方仍持续升级冲突?

972png

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升级,印巴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尤为引人注目。尽管外媒普遍认为印巴空战是一场"双输灾难",但双方的军事对峙仍在持续,甚至出现进一步升级的趋势。这一现象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明知道冲突会带来巨大损失,双方仍不愿退让?

历史积怨与民族情绪的双重作用

印巴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47年的分治时期,数十年的领土争端和宗教矛盾在两国人民心中埋下了深刻的仇恨种子。每当边境发生摩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就会迅速被点燃,政府往往面临来自民众的巨大压力。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任何妥协都会被国内反对派视为"软弱",这使得双方政府在外交决策上缺乏回旋余地。

军事工业复合体的利益驱动

印巴两国都拥有庞大的军事工业体系,持续的紧张局势为这些利益集团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据统计,2022年印度军费开支达到766亿美元,巴基斯坦也达到103亿美元。军工企业通过游说政府和媒体,不断渲染安全威胁,推动军购项目。这种"战争经济"模式使得和平解决冲突的阻力越来越大,形成了恶性循环。

大国博弈下的代理人竞争

印巴冲突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大国角力。印度得到美俄等国的支持,而巴基斯坦则与中国保持密切军事合作。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南亚地区已成为大国竞争的舞台。外部势力的介入不仅没有缓和矛盾,反而为冲突提供了持续的外部支持,使双方都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后援可以继续对抗。

国内政治需要的考量

对印巴两国政府而言,对外展示强硬立场往往是转移国内矛盾的有效手段。当经济下行或执政危机出现时,制造外部威胁可以迅速凝聚民意支持。印度人民党政府面临2024年大选压力,巴基斯坦军方也需要维持在国内政治中的特殊地位,这些内部因素都促使双方在冲突中采取不妥协姿态。

核威慑下的危险平衡

印巴都是拥核国家,理论上核威慑应该促使双方保持克制。但实际情况是,这种"恐怖平衡"反而降低了全面战争的门槛。双方都认为可以在常规冲突中占据优势而不触发核战争,导致小规模冲突不断。更危险的是,这种思维可能导致误判,一旦局势失控,后果将不堪设想。

印巴冲突的持续升级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利益考量。国际社会呼吁双方保持克制,但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两国能否突破零和思维,找到兼顾各自核心利益的解决方案。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