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两售出金条遭质疑 回应称将委托第三方检测

8819png

近年来,随着黄金价格持续走高,实物黄金投资成为越来越多普通投资者的选择。然而,黄金交易市场乱象频出,从掺假金条到虚假回购,消费者权益受损事件屡见报端。近日,工商银行两笔售出金条被客户质疑纯度不足的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银行贵金属业务信任危机的讨论,工行回应称将委托第三方机构检测,这一表态能否挽回市场信心?

银行金条为何频陷"信任危机"

作为传统金融机构,银行贵金属业务一直以"公信力背书"为最大卖点。但近年来,包括工行、建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都曾因金条质量问题遭遇投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银行将黄金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在采购、质检环节存在监管盲区。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银行网点员工为完成业绩指标,可能放松对合作商的资质审核,为问题金条流入市场埋下隐患。

第三方检测能否破解"罗生门"

工行此次承诺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看似是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但消费者质疑:检测机构由银行单方面委托,其公正性如何保证?参照此前类似纠纷,检测结果往往陷入"各执一词"的僵局。专家建议,应当建立由监管部门、消费者代表共同参与的联合检测机制,同时公开完整的检测流程和数据,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黄金检测技术存在哪些盲区

普通消费者常用的"火烧法""密度测试"等土办法,难以识别现代工艺制作的高仿金条。即便是专业机构,不同检测方法也可能得出不同结论。比如X射线荧光光谱法只能检测表面成分,而对包金、镀金产品容易误判。业内人士指出,需要结合化学分析、电子探针等多种技术手段,才能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这无形中提高了维权的技术门槛。

投资者如何避开"问题金条"陷阱

购买银行金条时,务必索要带有唯一编号的质量证书,并核对证书上的检测机构资质。选择银行自营品牌而非代销产品,要求当场称重验货,保留完整购买凭证。特别要注意,部分银行网点销售的"贺岁金条""纪念金条"可能适用不同质检标准。有条件的投资者可自行前往国家级贵金属检测中心复检,发现异常应立即向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投诉。

贵金属业务监管亟待补短板

当前银行贵金属业务监管存在标准不统一、权责不明确等问题。部分省份已开始试点"黄金交易溯源系统",要求从冶炼到销售全程登记。专家呼吁,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贵金属业务管理办法,明确银行、合作商、检测机构的法律责任,推行"飞行检查"制度,对问题机构实施熔断机制,从源头上遏制行业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