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登记不再用户口本?民政局工作人员权威解答来了

5233png

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政务服务不断优化升级。然而在婚姻登记领域,户口本这一传统要件却成为不少新人领证的"拦路虎"。异地工作的情侣要专门回老家取户口本,集体户口持有人需要多方协调借出原件,遗失补办又需漫长等待...这些现实困境让"结婚登记是否必须用户口本"成为社会热议话题。近日,一则"结婚登记不再用户口本"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究竟是政策调整还是误读?让我们听听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权威解答。

户口本为何长期作为婚姻登记要件

我国《婚姻登记条例》明确规定,办理结婚登记需要出具户口簿、身份证等材料。这一规定源于户籍制度的历史沿革,户口本不仅证明个人身份,还载明婚姻状况等关键信息。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年代,户口本是核查当事人是否符合结婚条件(如年龄、亲属关系等)最可靠的凭证。但随着技术进步,全国婚姻登记信息系统已实现联网,通过身份证就能调取相关数据,传统纸质户口本的必要性确实面临重新审视。

部分地区试点"电子证照"替代纸质户口本

民政部自2021年起在部分省市开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深圳、广州等地率先探索用电子户口本办理登记。通过"粤省事"等政务平台,申请人可在线获取经公安部门核验的电子户口本,与纸质件具有同等效力。工作人员介绍,电子证照不仅能解决"忘带户口本白跑一趟"的问题,还可通过部门间数据共享自动核验信息真伪,既提升效率又防范造假。不过该模式目前仍在试点阶段,全国推广尚需完善法律依据和技术标准。

完全取消户口本要求仍需制度配套

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强调,现阶段完全取消户口本要件存在现实困难。一方面,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的户籍档案尚未完全电子化;另一方面,户口本记载的户主同意书等附加信息,在涉及涉外婚姻、特殊人群结婚时仍有核查必要。专家建议可采取渐进式改革:先扩大电子证照适用范围,再通过修订《婚姻登记条例》调整材料要求,同时加快全国人口信息库建设,最终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服务目标。

这场关于结婚证件的讨论,折射出公众对政务服务便捷化的新期待。从"必须纸质原件"到"认可电子证照",再到未来可能实行的"告知承诺制",婚姻登记要件的变迁正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生动缩影。随着数字政府建设提速,相信会有更多便民利民的政策创新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