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被关天虐待致死案最新进展:继母生父不服判决提出上诉

4138png

近年来,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件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从"深圳父母虐童案"到"重庆姐弟坠亡案",每一起悲剧都在刺痛公众神经。据全国妇联统计,我国约有24.7%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针对未成年人的隐蔽性暴力更令人忧心。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山东女孩被关17天虐待致死案"的最新进展再次点燃舆论怒火——继母与生父不服一审死刑判决,已正式提出上诉。

案件细节曝光引发全民愤慨

根据庭审披露,6岁女童小满(化名)在2020年遭受非人折磨:被罚跪搓衣板、针扎手指、禁止进食,最终因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导致创伤性休克死亡。法医鉴定显示,其体表损伤达260余处,胃部仅存少量食物残渣。更令人发指的是,施暴者竟用手机记录下部分虐待过程,这些视频后来成为关键证据。案件曝光后,"#继母虐待致女童死亡#"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8亿,网友集体呼吁严惩凶手。

二审焦点:量刑过重还是罪有应得

被告辩护律师在上诉状中提出三点异议:认为虐待罪与故意伤害罪并罚导致"重复评价",质疑部分伤情鉴定时间节点,并强调被告有坦白情节。但公诉方出示的新证据显示,继母张某曾多次在家族群炫耀"管教成果",生父王某不仅知情不报,还参与实施7次虐待。中国政法大学刑法专家指出,根据《刑法》第234条及260条,虐待致人死亡最高可判死刑,此案完全符合"情节特别恶劣"的认定标准。

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再遭拷问

复盘案件发现,女童所在学校曾3次发现伤情并询问,均被家长以"孩子淘气摔伤"搪塞。我国《反家庭暴力法》明确规定学校、居委会的强制报告义务,但实际执行中存在漏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法研究中心调研显示,2022年曝光的虐童案中,仅19%是通过强制报告制度发现。目前山东省已启动专项检查,重点排查单亲重组家庭、留守儿童等高风险群体。

民间组织发起"护苗行动"倡议

案件审理期间,20余家公益机构联合发布《未成年人家庭保护十大倡议》,包括建立社区儿童主任制度、推广"创伤识别"教师培训、开发隐蔽报警装置等。深圳某科技公司已试点推出智能手环,当检测到异常心率波动或体位变化时,可自动向预设联系人发送定位。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负责人强调:"保护孩子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防护网络。"

司法实践折射价值观冲突

此案二审引发的争议,实质是传统"棍棒教育"观念与现代儿童权利意识的碰撞。北师大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调查显示,仍有38.5%的家长认同"体罚是必要教育手段"。而在日本、德国等国家,类似案件被告人通常面临15年以上监禁。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专家建议,应借鉴"梅根法案"建立虐待儿童犯罪者数据库,同时完善心理干预机制,从根源上阻断暴力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