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夜市摊贩被收香烟事件曝光:官方通报是否存在包庇?

8549png

夜市经济作为城市烟火气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各地蓬勃发展。然而,随着摊贩数量激增,管理矛盾也日益凸显。从占道经营到卫生问题,再到近日郑州爆出的"香烟抵摊位费"事件,基层执法乱象再次引发公众热议。当本该规范的行政管理沦为"以物抵费"的灰色交易,人们不禁要问:这种变相收费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的权力寻租?

香烟抵费视频引爆网络舆情

一段拍摄于郑州某夜市的视频显示,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向摊贩收取整条香烟作为"摊位费",整个过程被围观群众拍下并上传网络。视频中摊主无奈表示"每个月都要交",而工作人员则熟练地将香烟装入公文包。该视频迅速登上热搜,单平台播放量突破800万次,评论区充斥着对基层执法规范的质疑声。

官方通报为何难消公众疑虑

事发48小时后,当地街道办发布通报称涉事人员为外聘市容管理员,已予以辞退处理。但细心的网友发现,通报未说明收取香烟的具体性质、持续时长及资金流向,更未提及可能存在的管理责任。这种"临时工顶包式"回应,与半年前某地"城管收水果"事件的处理如出一辙,使得公众对通报的完整性产生强烈质疑。

基层收费乱象的生存土壤

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地区的夜市管理存在"以费养人"现象。由于财政拨款有限,某些基层单位默许通过摊位费、卫生费等名目创收,而缺乏有效监督的收费权极易异化为个人谋利工具。郑州某批发市场商户反映,除正规票据费用外,每月还需向个别管理人员"表示心意",这种潜规则在业内已是公开秘密。

规范化管理路在何方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家指出,破解基层收费乱象需构建三重机制:电子化缴费系统实现资金全程可追溯,第三方审计强化财务监督,纪检监察部门建立营商环境直报点。杭州等地推行的"扫码缴费+电子票据"模式,已实现摊位费100%入账国库,相关投诉同比下降72%。

摊贩经济需要法治化生存空间

在促进夜间经济的政策背景下,全国已有23个城市出台摊贩管理办法。中国政法大学调研显示,明确收费主体、标准及监管责任的地区,摊贩纠纷减少54%。北京某夜市通过选举摊贩代表参与管理决策,不仅规范了收费行为,更形成了商户自治的良好生态。这证明唯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真正守护城市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