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大巴司机边驾驶边刷短视频 持续半小时被曝光

8232png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爆发式增长,"低头族"现象已经从行人蔓延到职业司机群体。在旅游旺季,不少游客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部分长途大巴司机在驾驶过程中频繁刷短视频,甚至出现双手离开方向盘的危险行为。近日,一则"旅游大巴司机边驾驶边刷短视频持续半小时"的视频在社交平台曝光,引发公众对道路安全的强烈担忧。数据显示,分心驾驶已成为继酒驾之后的第二大交通事故诱因,这种将全车乘客生命置于危险境地的行为,究竟暴露了哪些行业监管漏洞?

短视频成瘾侵蚀职业司机专注力

被曝光的行车记录仪画面显示,涉事司机在高速公路行驶期间,持续将手机固定在方向盘附近观看短视频,单次观看时长超过5分钟,全程累计达半小时。心理学专家指出,短视频平台设计的即时反馈机制会刺激多巴胺分泌,形成行为成瘾。某运输公司安全主管透露,今年已查处7起类似事件,有司机甚至在山区弯道行驶时仍不停滑动手机界面。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司机存在"技术自信"心理,认为"看两眼不会出事",却忽视了高速公路120km/h时速下,3秒分神就相当于盲开100米。

车载监控系统形同虚设暴露管理漏洞

涉事车辆虽按规定安装了ADAS智能防撞系统和驾驶员监测摄像头,但调查发现这些设备长期处于"只记录不预警"状态。某省交通运输厅暗访报告显示,38%的旅游大巴企业将安全系统报警阈值调至最高,导致除非发生剧烈车道偏离,否则不会触发提醒。更有多家运输公司为节省流量费用,关闭了监控平台的实时上传功能。业内人士坦言:"现在防疲劳驾驶的摄像头,反而成了司机直播带货的工具。"这种"重安装轻使用"的安全管理方式,使得技术防护网层层失守。

乘客安全维权面临举证困境

尽管《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驾驶时不得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但实际执法中存在取证难问题。多位乘客反映,发现司机危险行为时,往往因担心激怒司机而不敢当场制止,只能事后通过模糊的行车记录投诉。法律专家指出,目前针对分心驾驶的处罚仍以200元罚款为主,相比网约车行业的"人脸识别+随机抽检"机制,传统客运行业的安全监管明显滞后。值得注意的是,涉事司机所在公司近三年已有4次超速记录,却依然获得"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企业"认证。

这起事件折射出的不仅是单个司机的违规操作,更是整个行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缺失。当驾驶舱变成短视频直播间,当生命安全让位于流量快感,需要重构的不仅是监管技术手段,更是对职业操守的敬畏之心。交通运输部最新表态将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能否切断这条危险的"电子烟瘾",人们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