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强制捐款事件引热议:在编人员权益如何保障

10094png

强制捐款争议折射基层治理困境

近期郑州某区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自愿捐款"事件持续发酵,据媒体报道部分单位设置最低捐款标准并与绩效考核挂钩。这种变相摊派行为并非个案,2023年全国已有7个省份被曝光类似事件,暴露出基层财政压力向公职人员转嫁的普遍现象。当"自愿"变成"被自愿",不仅伤害编制内职工权益,更引发公众对公共资金管理透明度的深层质疑。

编制人员遭遇道德绑架式募捐

涉事单位以"支持灾后重建""扶贫帮困"等名义发起募捐,却通过工作群接龙、名单公示等方式变相施压。某街道办科员透露:"工资条直接扣除800元,理由是'特殊党费'。"这种将公益行为异化为行政命令的做法,既违背《慈善法》自愿原则,又触碰《劳动法》工资保障红线。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单位还将捐款情况纳入评优评先考核体系,形成制度性胁迫。

财政紧张不应转嫁基层工作者

事件背后折射出地方财政收支矛盾。2023年郑州市政府债务余额达3621亿元,多个区县出现公务员工资延期发放情况。但专家指出,通过克扣编制人员薪资缓解财政压力无异于饮鸩止渴。公务员平均薪资本就低于当地城镇职工水平,这种"割肉补疮"的做法既打击工作积极性,更可能诱发权力寻租等次生问题。建立科学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才是治本之策。

制度漏洞催生"软性摊派"生存空间

现行《公益事业捐赠法》对行政体系内募捐缺乏细化规定,给变相摊派留下操作空间。多地出现的"建议捐款标准""领导带头认捐"等操作,往往以红头文件以外的"通知""倡议"形式下发,规避法律监管。监察部门人士透露,此类行为因取证困难且涉及面广,实际查处率不足20%。亟需明确禁止利用职务关系进行募捐的司法解释,填补制度空白。

构建公职人员权益保障双轨机制

保障编制人员权益需要制度刚性约束与救济渠道并重。一方面应修订《公务员法》补充薪酬保护条款,建立捐款行为负面清单;另一方面可借鉴深圳经验,在各级工会设立职工权益保护专员,对违规募捐实行"一键举报"机制。更重要的是推进财政预算公开透明,从源头减少摊派冲动,让公益回归自愿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