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售出金条疑掺假?银行回应:已成立专项调查组

9997png

近年来,黄金投资持续升温,银行金条因其信誉保障成为投资者首选。然而,随着"金条掺假"传闻在社交平台发酵,一场关于银行贵金属业务信任危机的讨论正在蔓延。多位投资者爆料称在工商银行购买的金条经检测存在成色不足问题,这一消息迅速冲上热搜,将银行贵金属业务的品控体系推上风口浪尖。

涉事金条检测报告引发市场震荡

事件起源于某第三方检测机构披露的多份检测报告。报告显示,部分投资者送检的工行品牌金条,实际含金量较标注的99.99%存在0.15%-0.3%的偏差。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金条涉及不同批次和购买时段,其中最早可追溯至2021年发行的产品。多位珠宝鉴定专家表示,按照《GB/T 18043-2013》国家标准,足金饰品允许±0.01%的误差,但投资金条的行业惯例要求更高。

工行紧急启动全链条质量排查

工商银行在事件发酵24小时内发布声明,确认已成立由副行长牵头的专项工作组。据悉,调查范围涵盖上海黄金交易所认证的指定精炼厂、物流运输环节及网点保管条件等全流程。银行方面透露,正在对近三年销售的所有贵金属产品进行抽样复检,首批检测结果预计在7个工作日内公布。同时,各分行已开通专项服务通道,为有疑虑的客户提供免费检测服务。

行业监管短板暴露亟待完善

此次事件暴露出银行贵金属业务的监管盲区。现行《商业银行代理黄金业务管理办法》仅对销售环节作出规范,对产品质量监控缺乏具体标准。多位业内人士指出,银行通常依赖上海黄金交易所的认证体系,自身缺乏主动检测机制。中国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商业银行渠道金条销售占比达42%,这种"重销售轻质检"的行业现状,与投资者对银行信用的高度依赖形成鲜明反差。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北京、上海等地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这场风波不仅关乎单个银行的信誉,更将推动整个贵金属销售行业的标准化进程。投资者权益保护与金融机构风控体系的平衡,将成为未来监管政策调整的重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