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在编人员被强制捐款?涉事单位这样回应

624png

近年来,关于公职人员福利待遇的讨论一直备受关注。一方面,公众期待公职人员能够以身作则,践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公职人员自身的合法权益也需要得到保障。近日,一则"郑州在编人员被强制捐款"的消息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质疑这是否涉嫌变相摊派,触碰了自愿捐款的底线。类似事件并非首次出现,如何平衡公益倡导与个人权利,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网传截图显示"最低捐款标准"引争议

事件起源于网络流传的多张微信群聊天截图。截图显示,某单位在工作群中发布通知,要求全体在编人员参与"爱心一日捐"活动,并明确标注了不同职级对应的捐款金额:科级200元、处级300元、厅级500元。更引发争议的是,通知末尾特别强调"原则上不得低于上述标准"。这种将捐款与行政级别挂钩的做法,让不少网友联想到过去屡遭诟病的"摊派式募捐"。

涉事单位回应称系"自愿参与"

面对舆论质疑,涉事单位迅速作出回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是响应郑州市慈善总会的倡议,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有捐款均遵循自愿原则。对于网传的"最低标准",解释称只是参考建议,目的是"保持捐赠额度的相对均衡"。但记者查询发现,该单位2022年同类活动的内部通知中,确有"原则上不低于建议标准"的表述,这种模糊表述容易在执行过程中产生强制性理解。

专家指出行政动员需把握法律边界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慈善法》规定,开展募捐应当尊重捐赠人意愿,禁止通过摊派或变相摊派方式募捐。行政体系内组织的捐赠活动,特别要注意避免利用职务关系形成隐性压力。建议单位在组织此类活动时,应当明确告知自愿原则,并提供便捷的退出机制。同时,捐款使用情况应当全程公开透明,让参与者看到爱心的实际去向,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干部职工的捐赠热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各地财政压力增大,类似"建议性募捐"的现象有所增加。如何在保持公益热忱的同时守住自愿底线,需要制度设计者更精细的考量。正如某公益组织负责人所言:"强制出来的善意不是真正的善意,只有发自内心的捐赠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公益生态。"